成人在线国产精品|av热久久|av一线天|av在线免费观看网址|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美女

健康產業網
當前位置:首頁老干部之窗
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模式及解決路徑!
添加時間:2016-04-15 06:56:09作者:來源:

        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模式及解決路徑,本篇文章以上海為例,總共分三大部分:一、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現狀分析;二、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推進模式;三、推進醫養結合的路徑選擇;

一、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現狀分析

上海市養老機構631家,醫保聯網的92家,醫保覆蓋比例僅為14.5%。養老機構的醫保覆蓋率低,在尚未納入醫保范圍內的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無法通過醫保結算承擔醫療成本,大大提高了入住老人的養老成本。

經民政部門對本次調研的長寧區、金山區、閔行區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進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80%的老人都需要護理人員進行照料,護理費用較高,老人自行承擔護理費。89.3%的老人生病,需要家人陪同到醫院看病,醫院的綠色通道,是集中在急危重癥,主要為保障重大事故后或節假日期間市民的急危重癥救治,對養老機構老人的便捷服務較少,老人出現看病難的狀況。

60%的老人,無法享受本市65歲以上老人每年一次身體健康檢查,沒有居民健康檔案。79.9%的老人,表示對醫療服務的強烈需要。

上海市養老機構醫養結合三種優化模式。

模式一即內設醫療機構模式,養老機構,內設門診部衛生所保健站,全市135家。內設醫療機構按照《上海市企事業內設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基本標準》建設審核,標準中的諸多規定限制了內設醫療機構的批準流程,降低審批的效率。內設醫療機構沒有補貼,導致推行醫療全覆蓋的難度,有規模的養老機構,不愿意內設醫療機構,費用高無法支撐。養老機構的醫護人才缺失嚴重,出現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出現瓶頸,衛生部門沒有對內設機構的醫護人員進行考核、監管和職業技能培訓。養老機構的醫護人員沒有晉升的職業空間,造成人才缺少的嚴重,年輕醫護人員不愿干,近90%的內設醫療機構不得不聘請衛生部門退休的醫護人員。醫療機構的遠程專家會診、遠程會診和人才流程,仍局限于醫療機構之間,養老機構尚無法享受醫療機構這些醫療資源的溢出效應。

模式二即并設機構模式,養老機構同時設立護理院,實現院內雙向轉診,像長寧區逸仙第二養老院。養老機構同時,設立護理院和醫院,實現醫養護全面養老照護服務,像長寧區神州敬老院、虹口區建陽養老院。醫療機構設立養老院,像金山區顓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設機構大大緩解了養老機構老人,在醫養護方面的需求,全市比例很低。

并設機構申請辦理,涉及衛生、民政、消防、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申請周期長,運營管理費用高。

模式三即引入機構模式,養老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署服務協議,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公共衛生、慢病管理、基本醫療服務。90%的衛生服務中心,沒有把服務落地。沒有針對增加養老機構服務而增加編制,無法實施跨區域行醫,醫護人員沒有養老服務績效考核,都有沒有落地服務的政策、機制問題。

二、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推進模式

上海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衛生部門保障很重要,強調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和養老資源的統籌整合、優化重組,強調醫療衛生和養老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服務聯動,強調養老服務管理的機制創新,是養老資源和醫療衛生資源這兩大類資源的高效融合和良性循環。

要實現上海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快速發展,達到100%覆蓋,全力推廣三大醫養結合優化模式。

三、推進醫養結合的---路徑選擇

結合我國實際,參照各地做法,推進醫養結合,應當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強化政府統籌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發展設置規劃探索建立,基本醫療保險支持政策,在科學界定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現有養老和醫療衛生資源為重點,以發揮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療方面的作用為基礎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雙向轉診、遠程醫療、協議委托等多種合作,合理引導養老機構、養老居住社區建設醫療機構,以及部分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老年人康復院、護理院。 

(一)體制機制構建

在體制機制構建上,需要以服務人群為導向,以服務需求為基礎,以服務內容為支撐,對服務人群進行評估并分級管理,對服務機構加以實施監管。

(二)優化模式構建

1、結合我國實際,參考各地、上海各區地做法,鼓勵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近距離規劃,簽訂合作協議。醫養結合并不是單純地鼓勵養老機構中設置醫院或者醫療機構開辦養老院,而是發揮二者優勢,形成互補、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格局,充分合理有效使用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有限資源的浪費。對于普通養老機構,推進醫養結合的最佳途徑是與臨近醫療機構達成合作協議,開通急救通道,當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突發疾病、大病時,可以第一時間到臨近的醫院得到專業便捷的救治。同時,養老機構可以充任醫院的康復病房,由醫院的醫師到養老機構對患病老人進行診治,提高照護水平。---形成上海在醫養結合模式構建過程中的優化模式之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導模式。

2、穩步推進養老機構建設醫療機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國辦發[2010]58)精神,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在養老機構中,創辦醫療機構,并給予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同等待遇。養老機構設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至少應達到一級醫院以上,才能較好解決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復老人、絕癥晚期老人的醫療需求,真正發揮醫養結合服務功能。具體來講就是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醫療設備器械以及一定數量的執業醫師和護士。但養老機構建設醫療機構方式,一般只能解決老人急性醫療的問題,需要靠給老人看小病和取藥來維持,面臨較大經營壓力,遠非普通養老機構所能承受。因此,只有資金充裕的規模較大養老機構,宜采取自建醫療機構方式,解決醫養結合問題。形成上海在醫養結合模式構建過程中的優化模式之一內置醫療機構模式。

(三)信息構建

智能養老信息化平臺構建,以現代通迅、智能呼叫、智能監護、智能健康、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為技術依托,以建設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及支援中心為核心以建設老年人信息數據庫為基礎,以提供生活照料、精神關懷、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用藥提醒、增值服務為基本服務內容,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智能化養老生活社區。

國家衛計委,提出“3521工程,建設基于健康檔案區域衛生信息平臺。該平臺,以區域內個人健康檔案、心理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的采集、存儲、整合為基礎,共享居民全生命周期內各種疾病與健康信息,從而為區域內各類衛生機構加強醫療協同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輔助衛生管理決策提供支撐。該平臺應全面覆蓋到養老機構,養老機構的老年人90%都有慢性病,應盡早納入衛生醫療部門的監控范圍內。

養老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管理平臺對接,在達到規模的-養老院,建設體檢中心,配備檢測設備,為老年人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智能健康管理服務。

(四)評估、評價指標體系

1、評估指標體系

以服務評估為基礎,明確醫養結合的服務對象。

積極開展老年人的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工作,確定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需求類型。真正迫切需要醫養結合服務的,主要是需要中長期專業醫療服務的老年人,包括患有老年慢性病、重癥疾病、易復發病、大病恢復期老人、殘障老年人等,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老年慢性病和惡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務特征是治療時間長,醫療技術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勞務費用比重較大。

服務的內容以生活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為基礎,醫療診治服務、大病后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為重點。而普通老年慢性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過醫院門診解決醫療康復問題。

處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療時間短、技術含量高、藥品和檢查費用比重大等原因,應采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方式解決,并不屬于醫養結合范疇。

對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無治療項目,養老仍應以生活照料為主,輔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

上海市目前的老人養老有6大流向,公辦養老院、居家護理、居家生活照料、家庭病床、日間照料中心(站)、護理院。

針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定性、定量出臺評估指標體系,做到合理利用現有資源。

2 評價指標體系

健全民政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養老機構為服務部門,養老服務質量對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重大,重視養老服務機構質量管理,建立適合上海的養老機構質量評價體系,是實現持續質量改進的有效途徑。逐步完善從老年人入住到服務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健全行政監督機制。

建立服務安全管理體系。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安全檢查及管理。醫養結合完善衛生服務評價指標體系。

衛生服務部門為養老機構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應結合醫療衛生部門先行的評價體系,定期對養老機構的醫護工作人員,進行醫療服務質量管理,行使醫療衛生部門行政監督機制。對服務養老機構的臨時委派、長期工作的醫護工作人員積極開展針對性的培訓、考核和職稱評定工作。

作者:俞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請及時聯系我們!

關鍵字:
上一篇:喜訊!60年國家級中醫治中風國寶方公開! 
下一篇:PPP應用于我國養老服務業的政策分析

  •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方式※ ※留 言 板※ ※版權聲明


  • 健康產業網      世界創新醫學科學院

  •             版權所有:世界創新醫學科技(北京)中心   本站已申請法律保護◎嚴禁盜版或抄襲本站    監督電話:010-52893987

  •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小屯路8號紫金園B座5層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       京ICP備140538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