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家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表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大有可為,要進一步加快政策落地,為醫學科技創新創造更好的機制、觀念和氛圍,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王寧利教授表示,眼科等高技術依賴專業的器械、設備大部分被價格高昂的進口產品占據,如我國眼科白內障手術每年約250萬例,用的95%是外國產品。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教授表示,我國臨床醫生的發明專利轉化率僅為5%~10%,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創新的目的是應用,從創新理念到投入市場的研發、審批、定價等全過程不理順就很難實現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表示,真正的創新要突出“創”,要形成理論,引領世界,不能停留在跟隨模仿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陳國強教授提出,醫學科技創新要在規范臨床數據的基礎上展開,要改善科研評估體系,進一步加強基礎與臨床結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強伯勤教授指出,各類人才計劃不宜過多,否則讓研究者忙于拿各種頭銜而無法靜心研究,要重視臨床與基礎的結合,突出協同合作。
中華醫學會秘書長饒克勤表示,整合與學科協同是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激發全民創新的能力和潛力。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加快醫學科技創新必須以維護人民健康、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等重大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讓科技創新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健康實惠。
與會專家建議調整科研基金分配的決策導向,更重視臨床醫生在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同時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在激勵機制、財稅政策等方面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