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一部分,決策層開始進一步推動醫養融合。這一項的改革對于醫療又是一項大的變動,但是對于老年人來說還是很有益處的。
根據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衛計委6月23日公布的《關于組織開展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此次啟動試點的地區和機構包括北京市、湖北省等區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試點將“研究將遠程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新農合報銷范圍”。
一直以來,養老機構,尤其是民辦養老機構的醫保范圍內藥品目錄及報銷名錄等,相當一部分尚未接軌,此次部委明確提及將啟動醫保接軌的研究,希望改革能夠打破這一破局。
8家單位啟動試點
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齡人群對于醫養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居家養老以及普通養老機構已經難以滿足失能老人的養老市場需求。以地方為例,江蘇無錫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08.81萬、占總人口的23.08%,遠高出全國16%的平均水平,失能、半失能老人,普遍向往醫養融合的養老模式。
上述情勢倒逼決策層深入考量現有的養老模式,并拓展可行的新模式。
據記者了解,此次啟動養老機構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的單位共有8家。其中,北京市占3家,其余試點單位分布于湖北與云南。
此次試點,將啟動研究“將遠程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新農合報銷范圍”。
長期以來,相當一部分養老機構的養老床位不能納入醫保,明顯制約相關養老機構的良性發展。國內曾有多家醫養融合的養老機構為此做出過嘗試,即老人生病可直接在養老床位上享受醫保,不需要轉到住院床位。但遺憾的是,這種方式又因缺乏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進而涉嫌套用醫保養老而夭折。
此次決策層對于醫保接軌層面的研究“松口”,有望打破上述醫保養老難以推進的局面。
社會力量待發力
事實上,為進一步深推醫養融合,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還需要社會養老力量的有效介入。
試點工作將重點在遠程醫療的操作規范、責任認定、激勵機制、收費標準和醫療費用報銷等方面,研究制定適用于面向養老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相關政策、機制、法規和標準,探索市場化的服務模式和運營機制,在局部地區構建有利于面向養老機構開展遠程醫療應用的整體環境,驗證完善各類政策。
通知要求,試點省市的發展改革、民政、衛生計生等部門要建立試點工作協調機制,協調、決策試點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協調研究制定遠程醫療相關政策,組織養老機構與合作醫院編制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相關單位開展試點工作。
試點省市養老機構和醫院,要按照“填平補齊、經濟適用”的原則,充分依托現有系統,采購安全可控的設備和服務,形成完善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技術和服務體系,嚴禁重復建設,并與其它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和醫院要嚴格按照《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核定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
在這一點上,北京市人大曾提出“兩條腿走路”的養老模式探索。也就是說,對于公立的養老機構,主要針對一些低收入老年人、需要特殊護理的老年人,或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而民辦養老院可以針對社會不同的需求,服務和收費都可以分層次。
但是,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仍面臨一些阻礙。一家民辦養老院院長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高風險也是他不愿涉足“醫養融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收一個失能老人的養護費是一般老人的兩三倍,但失能老人一旦發生意外,也許幾年的辛苦就白費了,且會對養老機構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他希望這方面也應有相關法規出臺。
事實上,國內已經出臺多項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行業的優惠政策,其中包括稅費的減免、建設用地的優先安排、金融機構信貸優惠、財政補助力度的加大等。但是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還沒有全部落到實處。受制于投入不足等因素,民辦養老機構整體服務項目單一、滿足層次低。
此外,受制于投入不足等因素,民辦養老機構整體服務項目單一、滿足層次低,部分養老機構僅能做到“吃飽穿暖”,從業人員專業教育和培訓不足,無法為老人提供更舒適和高質量的護理、康復及治療服務。
對此,針對目前民辦養老機構良莠不齊、功能弱化的現狀,應加快制定養老服務行業有關設施建設、服務規范的標準和分類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不斷提高養老服務業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促進各類養老機構大發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養老需求。
“未來的趨勢是,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機構,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的服務社會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結語:建立面向養老機構遠程醫療發展的長效機制,提高養老機構健康管理服務水平,探索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機制,推動醫養融合發展,除此之外還應加緊落實針對民辦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