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規范調理養生虛火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對中醫藥健康服務做出明確定位,并描繪了行業發展的藍圖,將為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來利好。目前,中醫藥健康服務業尤其是健康養生業的發展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應借助規劃實施契機,加強相關管理規范制度建設,去除虛火、涵養元氣。
近年來,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需求在迅速增加。一方面,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健康保健,認同中醫“治未癥”的理念,而選擇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另一方面,是各類疑難雜癥增加,看病難、看病貴,讓不少患者選擇診療相對簡單、價格相對低廉的中醫藥治療服務。
多重因素推動下,中醫藥產業前景看好,產值規模驚人。但在一片叫好聲中,這一領域也頻頻出現各類怪現狀:功效浮夸的養生配方、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神神秘秘的祖傳秘方……尤其是一些假藥、假店、假醫現象,傷害患者權益,破壞社會和諧,危及社會穩定。
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之所以亂象不斷,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虛火”太盛、“元氣”不足。當前,養生節目、養生廣告頻現,書店里各種保健養生書籍熱銷,各種中醫藥治療機構甚至小作坊遍地開花……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藥材產品質量、行業服務標準、從業人員素質等,都與群眾養生需求存在不小差距。這些問題的存在,讓假藥、假店、假醫生有機可乘,誤導欺騙消費者,甚至耽誤診治釀成悲劇,讓“養生”變成“害生”。
為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業去虛火,規劃開出多劑強元固本的藥方。如要求建立從業人員不良執業記錄制度,把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和執業情況納入統一信用信息平臺,此舉有望倒逼行業自律;行業認證制度的引入,將為監管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撐。在此基礎上,行業主管部門應以規劃實施為契機,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嚴肅查處各類違法行為,讓規劃的“藥方”侵潤入里藥到病除。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與民生需求及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對產業發展進行有效管理和引導,才能更好地滿足老百姓健康需求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急火容易攻心,溫補才能養元。只有多方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
養生機構須規范經營 江湖騙子將入“黑名單”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我國將建立健全中醫藥健康服務監管機制,建立不良執業記錄制度,將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和執業情況納入統一信用信息平臺,引導行業自律。
這是在人民群眾健康保健需求不斷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和引導的強烈政策信號。正如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所說,中醫學中具有預防特點的“治未病”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近年來出現了渾水摸魚現象,一些江湖騙子打著醫療、養生的旗號,用“神醫”偏方、包治百病的旗號招搖撞騙,嚴重損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既要支持中醫養生保健機構發展,也要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具體措施包括加快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規范和標準,形成針對不同健康狀態人群的中醫健康干預方案或指南(服務包)。規劃還強調要“堅持科學精神,任何組織、個人不得對中醫藥作虛假、夸大宣傳,不得以中醫藥名義謀取不正當利益。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和虛假宣傳中藥、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違法違規行為。”
“文件出臺很有必要,這是多年來首個系統性、國家層面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秦曉明認為,中醫藥要實現健康發展,必須有所作為,同時有所不為。
“有所作為是指在老齡社會來臨,疾病譜發生改變、人們求醫問藥方式發生改變的背景下,中醫藥要發揮其簡、便、驗、廉的優勢,為建設健康中國發揮作用。有所不為是指,對于一些以中醫養生之名,行誤導欺騙之實的做法,要堅決予以打擊。”
根據規劃,今后中醫藥健康服務將推行屬地化管理。有關專家均表示希望各地根據規劃指導意見結合地方實際出臺配套措施,盡快使政策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