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小康》雜志社、荔波縣人民政府、德安杰環球顧問集團聯合主辦,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協辦的“首屆中國西部全面小康論壇”在貴州荔波隆重召開。面對如何使西部實現小康的現實困惑與問題,來自政府、企業、金融機構、權威智庫的官員、專家、企業家共聚一堂,進行了熱烈探討。
當日下午,在以“健康旅游產業與西部的轉型升級”為主題的高端對話中,荔波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葉霖,中國社科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院長付崇蘭,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志剛參與了討論,《小康》雜志社副總編張凡主持了這場精彩對話。
主 持 人:《小康》雜志社副主編張凡
對話嘉賓:
荔波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葉霖
中國社科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院長付崇蘭
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志剛
葉霖指出,大健康產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也契合了國務院出臺的《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性意見》的精神與貴州省近期提出的發展大醫藥、大健康、大旅游產業的融合。
“大健康的范疇相當廣泛,涵蓋了醫藥、種植、養殖、藥品研制、保健食品、健康旅游等多個領域。大健康是大產業,我國處在起步階段,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空間,大健康產業年支出總額占到1/10,我國還達不到5%。如果我們達到美國的17%的水平,那么將創造出17.4萬億元的市場份額。”葉霖進一步說道,荔波恰好就具備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優勢,自然環境、生存條件、生態氣候等都是最適宜人居住的地區。
為了打造保護生態環境,任志剛說,他們關停了一個著名的煤炭物流園區,為此財政稅收一年損失20個億。但是這場經濟劇痛換來的是一條美麗的北方風景線,當地完成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16萬畝,森林的覆蓋率達到了29%。
作為貴州取消了GDP評比的十個縣之一,荔波一直在探尋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雙贏的路徑。他們以全域化旅游為目標,全力推進大健康旅游產品發展;加快景區的發展,重點開放十個景區;圍繞產城一體的思路,路網規劃,加快修復老荔波的古街區,充分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創新旅游業態,積極開發索道、小火車、低空旅游等旅游項目;圍繞民族醫藥開發溫泉、中醫診療等健康項目等。
對此,付崇蘭表示,荔波可以思考得更為深入一些,此地匯聚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母系氏族社會特征、超過故宮面積的吊腳樓、染花布、對歌等都可以考慮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對于需要產業轉型升級的土默特右旗而言,文化生態興旗是當前的指導思想。轉變思路首先一點就是讓藍天成為居民生活中的新常態。據任志剛介紹,去年取締了不達標的煤場和沙石場總共174家,強化大氣和固廢污染治理,清理違法煤140萬噸,投資2.2億用于環保治理。
2014年土默特右旗以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打造生態綠色長廊為主題,不斷加強農業生產建設和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營造了整潔、優美、生機勃勃的城市環境,同時,加強緩和濕地保護,完成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16萬畝,森林的覆蓋率達到了29%。
對話期間,葉霖將如何打造民族村寨的問題拋給了付崇蘭:荔波打造的原生態民族村寨中,從外觀看保留了水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建筑原貌,但走進里面就會發現,已經結合了現代住宿水準。對此,付崇蘭舉例說,墻是古跡,但墻內的功能是可以改變的,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另外,在現代建筑上,也可以部分保留民族傳統。